俗話說,「農村有三霸,天不怕地不怕」,這三霸就是叨人的雞、咬人的狗以及擰人的大鵝。而要論三霸之首,那必須是猛禽大白鵝。
大白鵝到底有多恐怖?
據說它是無數農村娃的童年陰影,翅膀一展露出健壯的胸肌,脖子一伸就要撲過來擰人的樣子那是相當嚇人。
不僅如此,江湖上還流傳著「鵝糞?蛇」的傳說——蛇怕鵝,有鵝的地方,它們都得躲著走。
之前福建師范大學還「聘用」過「鵝保安」,讓兩只大鵝在學校里溜達,目的就是驅蛇。
這大鵝到底有什麼本事能成為蛇的克星?「鵝糞?蛇」的傳說到底是真是假?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說道說道。
「鵝糞?蛇」的說法并非無源之水。這個說法不僅在農村廣泛傳播,在古代文獻中也能找到蹤影。
蘇東坡在《仇池筆記》就曾寫到:「鵝能警盜,亦能卻蛇。其糞?蛇,蜀人園池養鵝,蛇即遠去……」。
這段文字就是說,大鵝相當于家里的自動報警器,不僅如此,還能趕蛇,它的糞便能要蛇的命,如果家里養了大鵝,蛇都不敢來沾邊。
這段文字表明,古代就已經有人觀察到了鵝在農村環境中對蛇的影響,而這其中最神奇的說法就是鵝糞?蛇。
有人說,蛇一碰到鵝的糞便就會像中毒一樣,皮膚潰爛,行動緩慢,命喪黃泉,因為鵝的糞便腐蝕性很強,蛇根本hold不住。
這個說法屬實夸張了些。
因為鵝的糞便其實和其他家禽的糞便沒啥區別,都是由水、磷、氮以及未消化的食物等組成,還有就是一些微生物、分泌物、混入其中的羽毛和蛋殼。
這些東西對蛇并沒什麼威脅。
唯一可能讓蛇「中毒」的是一種名叫「隱孢子蟲」的寄生蟲。
這種寄生蟲確實會讓蛇的免疫系統崩潰,最終掛掉,但問題是,蛇也不會吃鵝糞啊,只是路過一下,哪那麼容易感染寄生蟲。
毒是毒不倒蛇,但鵝糞的威懾確實存在,而
這份威懾,主要來源于味道。
大家肯定都看過《白娘子傳奇》,里面提到蛇特別怕雄黃酒,一喝還會現原型。
但其實,蛇怕的并不是雄黃,而是酒精的刺激味道。
之前有個節目叫《新聞大求真》,專門做實驗研究各種傳說的真假,他們就研究過蛇和雄黃的關系。
通過實驗發現,雄黃對蛇其實沒多少威懾作用,饑腸轆轆的蛇會視雄黃隔離帶為無物,毫不猶豫地越界沖向它的老鼠美食,飽餐一頓。反而是味道足夠沖的大蒜泥和風油精,能讓蛇「聞」而卻步。
雄黃酒能成為驅蛇神器,也是因為融入雄黃的酒精味道比普通酒精更刺激,會讓蛇們避之而不及。
遠離刺激性氣味,可以說是蛇的老祖宗們留給他們的保命法則,是刻進DNA里的東西。
雖然在地球上活了快1.3億年,但蛇的眼神依然不好,它們主要依賴嗅覺來感知周圍的環境。
你看,蛇是不是總「嘶嘶」吐信子?那可不是它們饞了吐舌頭流口水,而是因為它們在用蛇信吸收空氣中的微小顆粒,然后將這些信息傳遞到上顎的「鋤鼻器」中。
這個鋤鼻器充當信號放大器,將感知到的氣味信息傳送到蛇的大腦中。因此,蛇的嗅覺非常敏銳,對于氣味的變化非常敏感,尤其是那些具有刺激性的氣味,對于它們來說代表著危險信號,通常會盡量避免接觸。
而鵝糞的味道可以說是相當刺激了,不僅味大,產出頻率還高,別說蛇了,連人都容易被趕跑!
不只能靠鵝糞不戰而屈「蛇」之兵,就算真打起來,大鵝也完全不慫,畢竟「鵝霸」的戰斗力相當強悍。
大鵝們一般生活在農村,主打一個野性,不服就干,硬剛誰都不慫。
從生理特征來看,它們注定是天生的贏家。
首先,大鵝的龐大體型和超靈活的長脖子賦予了它們超強的?傷力,而且它們還有大翅膀,這使它們在水陸空任何沖突中都具備作戰優勢。
另外,它們雖然沒有牙,但鋸齒狀的喙邊緣可一點沒耽誤它們咬住對手,搭配長脖子一起使用,就跟被狠狠掐擰了一樣,這酸爽,每個被鵝擰哭的小孩都知道。
無論是撲騰翅膀凌空撲?,還是上嘴猛烈撕咬,或者用無情鵝掌一頓猛踩,對蛇來說都是致命的。
即使是毒蛇也贏不了,因為鵝還有厚厚的羽毛以及堅硬的角質層,天生帶盾,就是這麼威武。
打,打不過;毒,毒不死。你說蛇還能咋辦?只能跑了。
除了自身戰斗力無敵,大鵝還「天生開掛」。
這個「掛」就是人類。
鵝是馴養動物,和人類的生活區域重合,一般都生活在主人的院子里,而且鵝的領地意識很強,對于闖入它的領地的東西幾乎零容忍,所以蘇東坡才會說「鵝能警盜」。
如果它的視線里出現一條蛇,那對它來說就是挑釁,那哪能忍?
于是「嘎嘎」大叫+激烈攻擊的「鵝霸」套餐必須給蛇安排上,這動靜肯定不小,家里如果有人不得出來一探究竟?
大鵝的武力加上人類的智慧,足以給蛇家族留下長久的心理陰影,這才會有蘇東坡的那句「鵝亦能卻蛇」。
所以啊,「鵝糞?蛇」這個說法終究只是傳說,說到底,還是大鵝的攻擊性和領地意識能把蛇給打跑,而馴養鵝的人類,在蛇的眼中足夠高大威猛,也會讓蛇感到害怕。
至于鵝糞嘛,它只是因為氣味,對蛇產生了一定的驅趕作用,并沒有那麼神乎其神。
這也告訴我們,千萬不要迷信科學依據不足的江湖傳言,就像「鵝糞?蛇」這個說法,可能會讓很多人覺得自己有了保護傘,可以無所畏懼,于是試圖用不適當的方法來處理蛇,但最后的結果,可能就悲劇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