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東的釣魚佬張先生來到某河口處釣魚放松。很快,張先生就覺得魚竿傳來了巨大的壓力,這是有大魚上鉤了!張先生熟練地收緊魚線,開始遛魚。花費了10多分鐘拉扯,這大魚終于現形了!只見這只大魚身上布滿了黑綠相間的斑紋,那綠色的部分在太陽光照射下還會散發光澤,顯得十分絢麗。
外形很奇特是一回事,最令張先生疑惑的是,這條魚的周圍有很多紅色的小魚圍繞著它,似乎是幼魚正在打算救自己的父母!這引發了周圍釣友的關注,大家都覺得這些小魚真的是圍著大魚轉圈,場面十分奇異。
張先生最終還是將該魚拉到了岸上,其體長約40厘米,頭部扁平,尾鰭類似一個蒲扇,背上有一條黑色的縱帶;嘴巴不斷的開合,露出了滿口的尖牙。
周圍的釣友七嘴八舌討論,最終有人拍了這魚的照片去網上識圖,鑒定結果說該魚是小盾鱧。
釣友們這才回憶了起來,確實小盾鱧是有護幼行為的,那麼那些紅色小魚就真的是它的幼魚了。
但是難道這些小魚是真的想救自己的母親嗎?
鱧科魚的護幼行為
烏鱧,也就是俗稱的黑魚,咱們最喜歡的酸菜魚,它們也被民間稱為是「孝魚」。這個稱呼的來源是因為坊間流傳著一個說法:黑魚產卵后消耗了太多體力,無法覓食只能等死,于是幼魚們孵化后就會集體鉆進雌性嘴中,想要「以身飼母」,所以被稱為「孝魚」,這個故事確實很有二十四孝的味道。
但實際上這是鱧科魚特有的護幼行為,鱧科魚會守護自己的幼魚,確保它們的成活率;而幼魚遇到危險后,也會去找親魚保護。而親魚保護的方法就是將幼魚放進自己的嘴中,嘴巴一閉,啥狩獵者都威脅不到幼魚了。因此幼魚會一直跟隨著著親魚,形成了類似于想救親魚的行為。
羅非魚、非洲慈之類的魚也有類似鱧科魚的行為;后頜魚、海鲇之類的魚也會將魚卵含在嘴里孵化,等小魚長到一定尺寸才吐出來讓它們自己生活。
而小盾鱧就是鱧科魚,因此它們也有這樣的護幼行為。它們產卵后,會在產卵地守護著魚卵,直到幼魚孵化出來;隨后還會護著幼魚,驅趕一切可能威脅幼魚的生物,包括魚、蝦、水龜、青蛙等物種。這種行為會持續到幼魚能獨立覓食為止。此時的小盾鱧草木皆兵,攻擊性很強,也會把魚鉤當成威脅,因此該階段的它們被釣鉤捕獲的風險會增加。
這種行為是鱧科魚的延續種群的策略,而且顯然是有效的,不然不會延續至今。這看起來是很值得尊敬的,令人感動,但大部分人釣到處于護幼期的小盾鱧還是不會心軟放生的,因為小盾鱧其實是危害不小的外來入侵物種。
小盾鱧的危害
小盾鱧是熱帶亞熱帶魚類,自然分布于北緯20°~南緯7°的水域,原產地是東南亞的湄公河水系,馬來半島、蘇門達臘島和加里曼丹島。它們在當地是兇殘的頂級獵食者,會捕食各自可以找到的動物,包括魚類、青蛙、龜鱉甚至是鳥類!在其原生分布地,甚至有它們襲擊人類導致傷亡的案例。
小盾鱧體型大,生長速度也快,而且肉質很細嫩,因此它們被引入到各個國家作為高經濟價值淡水食用魚類。不過比起食用,它們的外形更是讓人心動,很多人會將它們作為觀賞魚飼養販賣。
只要有引入,那就大機率會出現生物入侵事件,可能是養殖場出逃,可能是飼養者放生,后者居多。
它們本身在原生地就沒有敵手,進入我國水域就更是「天下無敵」了。
小盾鱧的生長速度快就來源于其巨大的食量,它們會不斷進食,占據大量的資源,導致當地魚類的數量減少;而且它們的生命力很強,可以各種水域生存;護仔行為也使得它們的幼魚成活率很高。
這些因素的組合下,導致小盾鱧可能對整個水域的生態平衡造成影響。最危險的是,據李家樂等動植物專家編著的《中國外來水生動植物》中的內容可知,小盾鱧在繁殖期間是會主動攻擊人類的!
因此即使它們的護仔行為很符合人類的價值觀,但它們本身還是危害極大的外來入侵物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