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里有老人曾經是遠洋漁民,他就見過不少鯨魚,這些鯨魚的身上或多或少都長了些藤壺。有的被大量藤壺寄生的鯨魚,身上覺得難受,就會靠近船只,尋求人類的幫助,而船員看到后,也會用船上的各種工具幫他們清理身上的藤壺。
2018年,一艘游艇在加利福尼亞海灣被鯨魚攻擊,鯨魚撞擊了游艇很長一段時間才離開。雖說游艇并沒有被撞翻,也沒有造成人員傷亡,但還是把游艇上的人嚇得驚魂未定。其實,鯨魚撞船并不是為了攻擊人類,而是為了擺脫自己身上的藤壺。
這個原因是怎麼得知的呢?原來鯨魚撞船后,有細心的乘客在游艇上發現了大量藤壺,他們撿起來一看,很多上面還帶有不少斑駁的血跡。
我們平時在電視或者電影里面,看到有些鯨魚或者海龜身上長著一片一片白色疙瘩,或者一粒粒密密麻麻的「痘痘」,容易看得人雞皮疙瘩,是密集恐懼癥患者的克星,而這些白色疙瘩和痘痘就是藤壺。
藤壺其實是一種有石灰質外殼的節肢動物,外表很容易被人們誤以為是貝類,直到20世紀初,才被科學家們發現,原來藤壺是甲殼動物。他們雌雄同體,繁衍的速度非常快,經常會附著在鯨魚和海龜身上,導致他們痛苦不堪。
被藤壺附著的鯨類,其游動速度會減緩,甚至捕獵和生存都會受到嚴重影響。所以鯨魚一旦被藤壺纏上,會尋求人類的幫助,好在善良的人類,看到這類可憐的海洋生物時也樂于伸出援手,幫他們擺脫痛苦。
藤壺也不是什麼鯨魚都上,他們會挑選合適的對象,一般會附著在大型鯨類,包括座頭鯨、灰鯨、露脊鯨科的其中四個物種。以虎鯨代表的齒頭鯨身上幾乎看不到藤壺的身影?為什麼藤壺不會寄生在虎鯨身上呢?原因有以下幾點:
1、體型。
灰鯨有40噸,座頭鯨體重60噸左右,露脊鯨科的最大物種甚至可以超過100噸。而虎鯨最大的,也就身長9.45米,體重10噸左右。和前面幾種體型龐大的鯨類相比,簡直是小巫見大巫。
試想,在茫茫大海中,大型鯨類可比虎鯨好找多了,體型大容易「賴上」,藤壺也是這麼想的,所以他們放棄了體型小的虎鯨,而優先選擇體型龐大的鯨類當宿主。
2、游速。
經科學家研究發現,水流速度是影響藤壺選擇宿主的主要原因,也就是說,宿主的游動速度會影響藤壺的附著程度。灰鯨的游動速度只有7千米/時,最高也不過15千米:座頭鯨更慢,它的游速每小時只有8~15千米。宿主游動速度越慢,藤壺才越好依附。
反觀虎鯨,它速度最快的時候,可以到達55千米每小時。即使不幸被藤壺寄生,它們也能依靠同類相互的快速刮蹭,把它們去掉。所以聰明的藤壺并不會選擇高難度的虎鯨來附著。
藤壺還會威脅人類的船只、沿海管道等。它們附著在船體上,會減緩船只的行駛速度,加大燃料的消耗。而且它們的分泌物附在船底,還會加快金屬零件的腐蝕速度,嚴重起來,甚至會導致船體出現穿孔的現象。
所以很多船舶必須定期清理,有時清理船底夾板的時候,能清理出好幾噸藤壺出來,嚴重的甚至還要用磨光機去打磨掉。
為什麼藤壺作為一種軟體動物,還能像吸盤一樣吸附在海洋動物或者船體上,堅固不拔呢?原來他們一旦附著上去后,會分泌一種具有像「強力膠」一般的液體-藤壺初生膠,這樣就能牢牢鎖定宿主,不怕被甩掉了。
這給從事漁業生產的人們造成不小的財產損失。清理藤壺的過程也很繁瑣,耗費大量人力物力。而且它們幾乎沒有天敵,只有海星和貽貝能影響其繁衍速度。
不管是體型龐大的藍鯨,還是異常兇猛的虎鯨,亦或是小巧靈動的海豚,都不曾出現主動攻擊人類的先例,甚至還會額外對人類表現出親近的舉動。
鯨其實是一種聰明的動物,我們經常看到或者聽到海豚總是會去拯救意外落水的人類,它們會用嘴輕輕咬住人的腳蹼,把人往岸上拖。我們在海洋館,也經常能看到精彩絕倫的白鯨表演,他們或騰空跳躍,或看著飼養員的手勢口令做指定的動作,這無不顯示出它們的聰慧。
同理,被藤壺附著而難受的鯨魚,他們起初靠近船只,也許只是好奇或者巧合,但船上善良的漁民們,可能給他們投喂,然后看到他們身上長滿藤壺,猜到他們可能會癢會難受,也就順手用各種工具幫忙清理一下。
人類的這個善舉被鯨魚記住,也被其他鯨魚看到,他們作為群居動物,在鯨魚圈里互相告知,久而久之,人類能幫忙清理身上藤壺的這一消息就傳開了,所以也就越來越多的鯨魚來找人類幫忙。
藤壺喜歡附著在礁石或者大型鯨類、持續前行的船只上,大型鯨類之所以是他們的主要宿主,原因主要是它們體型夠大,游速又慢,容易依附。
藤壺雖說并不會對鯨魚產生多大壞處,但會令其難受,減緩他們的游行速度,影響他們獵食,所以他們為了擺脫藤壺困擾,除了自己騰空拍浪或者露背出海,吸引海鳥啄食之外,還會主動尋求人類的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