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夏天的一個傍晚,我和老公飯后散步,剛走到小區的大槐樹下,就聽見一陣細弱的 「喵喵」 聲 —— 像蚊子哼似的,不仔細聽根本察覺不到。我們順著聲音找過去,才發現樹底下蹲著一只小小的奶貓,渾身的毛炸得亂七八糟,像個蓬松的小毛球,可身子骨卻單薄得很,風一吹都好像要晃倒,一看就是餓了好幾天,全靠那身炸毛撐著點體積。
它才兩個月大的樣子,眼睛還帶著點藍灰色,見我們蹲下來,也不躲,只是怯生生地望著我們,小腦袋輕輕往我手邊湊了湊,聲音更軟了。我心一軟,把它抱了起來 —— 小家伙輕得像片羽毛,爪子還在輕輕發抖。老公嘆口氣:「先帶回家吧,總不能讓它在這兒挨餓。」
回家后,我們找了個干凈的紙盒子,鋪上年的舊毛巾,又沖了點溫牛奶,用小勺一點點喂它。它吃得狼吞虎咽,嘴角沾了不少奶漬,吃完后就蜷在紙盒子里,沒一會兒就睡著了,小鼻子還輕輕動著。我和老公看著它,都沒提 「養著」 的事 —— 那時候我們工作忙,總覺得沒精力照顧寵物,想著先把它養胖點,再找個靠譜的好人家送了。
接下來的一周,我們每天下班都先趕回家喂貓,給它買了幼貓糧、小玩具,還特意去寵物醫院做了驅蟲。小家伙漸漸不怕生了,會跟著我們的腳邊跑,會用小爪子輕輕扒我們的褲腿,可我們還是沒打消找領養的念頭。
老公在小區群里發了領養信息,很快就有人聯系我們,說自己家里有養貓經驗,保證會好好待它。
約定送貓的前一天晚上,我看著小家伙蜷在我腿上睡覺,心里突然不踏實起來 —— 我不了解領養人的真實情況,不知道對方會不會真的像說的那樣疼它,不知道它到了新家會不會害怕、會不會挨餓。越想越舍不得,翻來覆去睡不著。半夜,我推醒老公,小聲說:「要不…… 我們自己養著吧?」 老公愣了愣,然后笑了:「我其實也在琢磨這事,總覺得把它送走,心里空落落的。」
就這麼一拍即合,我們決定留下這只小貓,給它取名 「毛球」—— 誰讓它剛來時,渾身炸毛像個小毛球呢。如今半年過去,毛球早不是當初那只單薄的小奶貓了:一身淺橘色的毛養得油光水滑,摸上去軟乎乎的,抱在懷里像揣了個暖乎乎的小團子;性格也變得特別活潑,每天在家上躥下跳沒個閑時候,一會兒追著逗貓棒跑,一會兒把紙巾盒扒得滿地都是,活脫脫一個 「小搗蛋鬼」。
可它又特別會看人臉色 —— 我要是皺著眉收拾它弄亂的東西,它就立馬停下動作,乖乖蹲在旁邊,等我消氣了,再湊過來用小腦袋蹭我的手,還會用舌頭輕輕舔我的指尖,那模樣,讓人根本氣不起來。
每天我下班回家,剛走到門口,就能聽見屋里傳來 「噠噠」 的腳步聲,鑰匙剛插進鎖孔,門就被里面的毛球扒得輕輕晃動。
一開門,它就會 「喵喵」 叫著撲過來,圍著我的褲腿蹭來蹭去,還會跳起來扒我的膝蓋,非要我抱它一會兒才肯罷休。
有時候我會跟老公說:「真不是我們在養毛球,是它在陪著我們。」 以前下班回家,屋里總是安安靜靜的,現在有了毛球,多了好多熱鬧:它會在我看電視時蜷在我懷里睡覺,會在我做飯時蹲在廚房門口等著,會在我難過時用小腦袋蹭我的臉。那些被它填滿的溫馨小片段,慢慢攢起來,就成了日子里最亮的光。
看著毛球在客廳里撒歡的樣子,我總覺得特別慶幸 —— 幸好當初沒把它送走,幸好緣分讓我們遇上,能陪著它從一只小小的奶貓長成如今活潑可愛的模樣,能被它這樣滿心滿眼地牽掛著,真的是件特別幸福的事。往后的日子,我們還要一起走下去,給它一個永遠溫暖的家,讓它的貓生,滿是幸福和安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