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個月的一個周末,隔壁鄰居搬家,動靜鬧了一上午。等我媽下樓倒垃圾時,卻在樓道轉角發現了一只黃白相間的小狗 —— 鄰居竟悄無聲息地把它留下了,只給它剩了個空空的狗碗。
從那以后,這只小狗就成了小區里的流浪狗。每天在垃圾桶旁找吃的,有人路過就趕緊縮到墻角,尾巴夾得緊緊的。我媽每次買菜回來,都能看見它蹲在單元樓門口,眼巴巴地望著進出的人,像是在等那個再也不會回來的主人。「這孩子太可憐了,冬天快到了,總不能讓它在外面凍著。」 某天晚飯時,我媽咬了咬牙,決定把小狗帶回家。
剛進門那會兒,小狗嚇得渾身直哆嗦,死活不肯進客廳,就縮在門口的腳墊上,爪子緊緊扒著門邊,眼睛直勾勾盯著我媽,滿是警惕,像是怕下一秒就被再扔出去。我媽倒了碗溫水放在它面前,它聞都不敢聞,只是把頭埋得更低。我媽沒強迫它,只是輕輕說了句 「別怕,以后這兒就是你家了」,就轉身去廚房做飯,留它在門口慢慢適應。
過了兩天,小狗終于敢偷偷靠近餐桌了。我媽盛了碗溫熱的粥放在地上,它先是躲在沙發后看了半天,見我們沒動靜,才躡手躡腳走過來,小口小口地舔著粥,耳朵還時不時豎起來,一旦有動靜就立刻停下。我媽試著喚它 「小可憐」,它的耳朵突然抖了一下,尾巴悄悄翹起來一點,又很快垂下去,那小心翼翼的模樣,看得我媽心里酸酸的。
慢慢的,小狗越來越放松了。有回我媽拿著拖把拖地,它竟跟在后面,繞著拖把轉圈圈,還時不時用小腦袋蹭我媽褲腿,毛茸茸的身子蹭得人心里軟乎乎的。我媽被它逗得直笑,伸手摸了摸它的頭,它也不躲了,反而把頭往我媽手心里蹭了蹭,喉嚨里發出細細的 「咕嚕」 聲。
現在的小狗,早就不是當初那只怯生生的流浪狗了。每天天剛亮,它就蹲在我媽床邊,等我媽一醒,就立馬跑到門口,把我媽的拖鞋叼過來,放在床前;我媽去買菜,它就跟著送到小區門口,等我媽回來,遠遠地就搖著尾巴跑過來接;就連小區里有人跟我媽說話聲音大了點,它都會立刻擋在我媽身前,喉嚨里發出 「嗚嗚」 的低吼,那護主的模樣,惹得路過的鄰居都夸 「這狗通人性,比人還貼心」。
前幾天樓下張阿姨來家里串門,看見小狗趴在我媽腳邊,忍不住感慨:「當初我還勸你別養流浪狗,說它們養不熟,沒想到這小家伙這麼黏你。」 我媽笑著摸了摸小狗的頭:「哪有養不熟的道理?你對它好,它都記在心里呢。」 確實,這只小狗把我媽給的每一口飯都當寶貝,把我媽說的每一句話都記在心里,用它自己的方式,悄悄回報著這份善意。
以前我也聽人說流浪狗難養,可現在看著每天圍在我媽身邊的 「小可憐」,我才明白:生命都是相互的,你給它一份溫柔,它就會用全部的真心來回應。
如今,小狗已經成了家里不可或缺的一員,每天家里都能聽見它輕快的腳步聲和我媽的笑聲。往后的日子,我們會一直好好照顧它,讓它再也不用害怕被拋棄,也讓這份雙向奔赴的溫暖,一直留在這個家里。